随着教学时间的缩短,如何有效利用课文素材学习新知越发显得重要。而在实际中我发现学生对学过的新句型并不能达到语用的目的。一部分优秀的学生靠自己的“死记硬背”经历一段时间之后能够基本准确地进行语言的运用,但更多的学生止步于“读”的层次。这是为什么呢?在《把握课文教学的双重目的》一文中我找到了原因:“不让学生把握课文的语用形态,我们就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,即使我们的语法、词汇教学做得再好,也无助于学生运用能力的形成。”反复品读本句,终于找到了学生“学死英语”的原因,他们根本不理解新句型使用的情境,不懂得课文中的“语用形态”。
如何解决这个问题,首先得我们再次明确一下什么是“语用形态”。它包括:语用功能、语用意图、语用目的、语用结构等。弄明白这几项就能搞懂如何有效地组织课文教学,帮助学生理解、掌握新语言点,进而能够独立运用。其中语用结构是我在平常教学中关注较少的。外研社的《新标准英语》教材中,有大量课文采用的书信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。而我在教学时,只关注了格式、地址等与中国书信不一样的地方,却极少去想采用这种书信体的意图是什么?而这也正是课文中整个故事铺陈开来的原因,新知识出场的原因。正是这方面教学的缺失,让句型呈现的情境具有不完整性,也就影响了学生对语用情境完整意义上的理解,直接造成了无法灵活运用新知的现象。
能够将课文当成我们新知学习的载体,同时又能作为句型运用的情境,那么“课文教学就能成为我们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主战场了”了。这样不仅能帮提高课堂教学的“内涵效率”,同时也帮我们节约出自己创设学习情境、运用新知情境的时间了,也就应了我们的“时间价值”的取向了。
《课文教学的双重目的》一文,帮我撩开了课文教学的神秘面纱,有了今天的认识,以后的英语课文教学必将事半而功倍。
评论